期刊信息
曾用名:时珍国药研究
主办: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
主管: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
ISSN:1008-0805
CN:42-1436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0.829108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期刊分类:中药学
期刊热词:
药理药化
慈溪鸣鹤药商群影响力形成初探△(6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从地域分布和影响力上看,34家“乐家老铺”遍及天津、上海、长春、西安、长沙、福州、香港等地。其中北京同仁堂是“中国第一药铺”,达仁堂是天津
从地域分布和影响力上看,34家“乐家老铺”遍及天津、上海、长春、西安、长沙、福州、香港等地。其中北京同仁堂是“中国第一药铺”,达仁堂是天津最大的国药号,石家庄乐仁堂是河北最大的国药号、济南宏济堂是山东最有影响的国药号。
浙江省内,杭州叶种德堂是“江南第一药铺”,温州叶同仁堂是浙东南最大的国药号,绍兴震元堂是浙东地区最著名的国药号,湖州慕韩斋为浙北地区最大国药号,拥有大小药店14家的方万盛是台州地区最大国药号。
由于家族传承和经营有方,鸣鹤国药业杰出人物不断涌现。研究统计,及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鸣鹤场有约1000户居民,却有80%外出经商,做老板、经理的有200户,外出做店员职工约600户。在杭州,号称六大国药铺的经理都是鸣鹤人:胡庆余堂经理俞绣章,叶种德堂经理叶本生,方回春堂经理刘沛元,万承志堂经理支文良,张同泰堂经理俞企堂,泰山堂经理董福生。在上海,许多大药店的主要负责人也多为鸣鹤场人:如蔡同德堂经理周乾生,苏存德堂经理袁荣生,王大吉堂经理俞兰芳、郁良心堂经理施琴堂,董天颐堂经理姚鹤轩等。在北京,刘一峰(清初民末的同仁堂查柜、乐家女婿刘辅庭之子)在公私合营前掌管北京鹤年堂。故此,鸣鹤可称为民国时期中国国药业的大本营,也是国药业经营者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综上,国药业是明清民国三朝鸣鹤商人的主业。鸣鹤药商从这里走向全国,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非凡智慧浇灌出数十个药业百年老字号,福泽千万民众。民间传唱“中国国药出浙江,浙江在慈溪,慈溪首推鸣鹤场”——鸣鹤可谓近代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之一,鸣鹤药商可谓国药传承和中兴的肱骨栋梁。
3 鸣鹤药商群形成的历史机缘、人文传统和精神基石
研究表明,鸣鹤药商群在国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,鸣鹤在国药史上留下的缕缕“药香”绝非偶然。
首先,鸣鹤有良好的商品经济萌芽。唐五代时期,鸣鹤就以靠近越窑中心上林湖的港口优势,成为中国最大的青瓷贸易中心和“海上陶瓷之路”的始发港。明朝中后期,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,社会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,产品在各地区间的流通交换更为频繁。产品商品化、摊贩商铺化、集市城镇化,商品经济逐渐萌芽、日趋活跃,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[10]。三次南渡后,北地而来的人口与宁绍两府本地人口在鸣鹤集聚交融;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高额商业利润,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到经商营利的洪流中去。朝廷设盐课司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盐场后,鸣鹤已传为“东南赋税之最”,是为当时我国东南商品经济活跃的一个缩影。
其次,明朝中后期官营药局走向衰落,民营药店成为中药业的主力军。官营药局兴起于北宋,繁盛于南宋,亡于明末;民营药店在唐以前早已存在,北宋时仅仅分布于各大城市的主要街道,经历元明两代的发展,到清代已是遍及城乡。至明末清初,民营药店逐渐成为了国药零售的主力军。同期,国内形成了批发中药材、加工中药饮片的安国(河北祁州)、禹州(河南)、亳州(安徽)、樟树(江西)四大药市。往返于产地、药市和零售市场之间的国药商人结成药帮,在国药流通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[11]。明末清初的鸣鹤已经地狭人众,复杂的地缘、血缘关系使鸣鹤人有了走南闯北、向外求生谋利的传统。“不为良相即为良医,不为良医即为良商”的小环境,使人乐于从商,善于经商,特别是乐于、善于做药商。
经商比传统的农耕生活更具复杂性,从业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理念。比如在买卖商品时,需要计算成本和利润从而确定买入价和卖出价;在资金短缺时需要想办法融资;在经商过程中还要与人签订合约、典当抵押等问题;要与官府沟通,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利害关系;更要在同业竞争中设法取得优势。国药业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从事国药业经营不但需要有较高的文化基础,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。
如前所述,宁绍平原自古文运昌盛,杜洲书院、湖山书院哺育了一代代鸣鹤人。在民国以前,鸣鹤药商的子弟发蒙时,除了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外,还格外要求熟读背诵《汤头歌》、《药性赋》等中医药经典,从小就熏染“药香”,为今后从事药业经营练好童子功。鸣鹤较高的教育普及程度,为鸣鹤人从事国药业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文章来源:《时珍国医国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szgygy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1/389.html
上一篇:国药瑰宝——阿胶
下一篇:国药大师两次大补险丧命